是William我在UNT第一次的Non-Degree Recital,
也就是除了學校規定的三場博士音樂會之外,
這是William自己想要另外開的音樂會,
畢竟, 在這之前的DMA Recital,
還是要跟主修老師討論曲目, 音樂會時還要有三位評審老師在旁"監督"你的演出,
自然會比較謹慎+緊張一些,
不過, 這次就不一樣啦,
第一次可以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想要演奏的曲目與呈現方式,
William可以更全心全意地與大家分享自己覺得最有意思的音樂囉~
這次的曲目,
有William在去年的世界薩克斯風年會中首演的台灣作曲家許雅民教授創作作品"生命交會處-穿越黑暗", 相信這首融合東方音樂元素與西方電子音樂的作品, 也會帶給美國的觀眾一種新鮮的聆聽感受, (而且這次演出是在美國的首演喔!)
還有一首是澳洲作曲家Matthew Orlovich所寫的"瘋狂邏輯"(Crazy Logic), 是一首充滿能量與活力的曲目, 不過也很考驗演奏者的體力就是了! (吹完會有種虛脫感... > <)
另外, 還有一首十分美麗的樂曲, 曲名叫做"水上之星的光芒" (Light of Sothis),
由於作曲家Amy Quate小姐就住在Denton, 因此William與Kate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除了邀請到作曲家親自蒞臨本次的音樂會之外, Miss Quate更是熱情大方地邀請我們去到她的家中,
給我們許多關於這首樂曲詮釋上的寶貴建議, 真的是要特別謝謝她的幫忙!
最後,
不能不提的就是, William會想要開這場音樂會, 有很大一個原因,
就是想要演出葛拉祖諾夫(A.Glazunov)的中音薩克斯風協奏曲,
雖然這首經典中的經典曲目, 在平常的個人音樂會中,
大多是以鋼琴伴奏的形式演出, 不過這次William想要來個熱鬧的版本,
因此就邀請了UNT的一位也是來自台灣的指揮家朋友Alex Lee,
以及12位UNT優秀的碩博士同學共同演出,
也就是以獨奏薩克斯風+薩克斯風重奏團的形式來演出,
不但對William是個難得的經驗, 相信對觀眾也會是個有趣的聆聽體驗!
William 這次還製作了中文的節目單呢,
希望讓許多教會的朋友與學校說中文的同學能夠多一些些親切感!
錢威綸薩克斯風獨奏會
中音薩克斯風: 錢威綸 (William Chien) 鋼琴: 康以昕 (Kate Kang)
指揮: 李軒宇 (Alex Lee) 北德州大學薩克斯風重奏團 (UNT Graduate Saxophone Ensemble)
中文曲解
水上之星的光芒 (1982) / 艾美‧奎特
古埃及人稱天狼星為Sothis,是水上之星的意思,在古埃及,每當天狼星在黎明時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時,正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尼羅河水的泛濫,灌溉兩岸的大片田地,於是埃及人又開始了他們的耕種。由於天狼星的出沒和古埃及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所以那時的人們把它視若神明,並把黎明前天狼星自東方升起的那一天為歲首。水上之星也象徵了古埃及中最重要的女神大地之母依西斯(ISIS),她被視為生命的給予者,並帶來美麗, 財富, 與健康。 作曲家艾美‧奎特創作許多不同類型與媒介的音樂,包含了藝術音樂, 電腦音樂與多媒體創作,她寫給高音薩克斯風與豎笛的二重奏作品”話圖
”曾獲得美國室內樂作曲比賽的首獎。 這首水上之星的光芒是為了1982年於德國所舉行第七屆世界薩克斯風年會所創作的作品,作品分成三個樂章,由美國女性薩克斯風演奏家黛布拉‧瑞可梅爾委託並於同年的年會進行首演。
瘋狂邏輯 (2006) / 馬修‧歐洛維奇
瘋狂邏輯是澳大利亞作曲家馬修‧歐洛維奇為薩克斯風演奏家貝瑞‧卡克騾夫與鋼琴家亞當‧平透的組合嬉戲二重奏所創作,並於2006年在澳大利亞仙女港音樂節首演。
作曲家的話:
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我選擇使用許多充滿張力與衝勁的音樂元素,薩克斯風與鋼琴的旋律線通常以重疊或是相差八度的方式同時進行,直接地增添了音樂中的急迫感。在溫柔如沈思般的第二主題之後,充滿活力能量的音符,藉由扭曲的半音階,鋸齒的旋律輪廓,以及大幅度音程的跳躍,如暗示般將作品的標題”瘋狂
”顯示出來,而當我在編織這”瘋狂 ”音樂的過程中,我試著遵循某種”邏輯 ”去找尋貫穿於樂句與銜接作品各段落之間流暢性,最終有了這部作品的誕生。
<美國首演> 生命的交會處-穿越黑暗
(2012) / 許雅民
這首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音樂元素與現代電子音樂的獨特樂曲是我在2011年時,委託台灣的作曲家許雅民教授,為了三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薩克斯風年會所創作的獨奏作品,並在隔年7月於英國蘇格蘭所舉辦的第16屆世界薩克斯風年會首演。 今天在北德州大學的音樂廳演出則是在美國的首演。
作曲家的話:
本曲透過薩克斯風與電子音樂的對話,呈現許多人在這個混亂世代中的掙扎,表達出一種不與環境妥協的力量。全曲呈現即興的風格,薩克斯風首先吹出一段獨奏樂段,如同訴說著心裡掙扎一般的擠壓聲音,也像是隱隱作聲的泣訴。電子音樂部分代表屬世的誘惑,時時給予薩克斯風不同的情境,時而纏繞、時而衝突、時而協調。全曲在薩克斯風與電腦音樂的彼此的互動下,交織出一個令人驚艷與驚奇的織度,超越世界的力量也如同十字架的垂直線般穿透橫線,十字的中心正是心所在之處。
在作曲手法上,此曲有著濃濃的協奏意味,中音薩克斯風隨著快速與抒情不同的樂段,作曲者試圖將該樂器的音色與特殊技法表現出來,像是泛音、顫音、滑音及各種音色的組合。在開放式記譜法中給予演奏者即興和參與詮釋本曲的空間,同時也被期待像是一個向世界(電子音樂)說話的演員,使得每次的演奏都是不同版本的呈現,正如同沒有一個生命經歷會是相同的。
給中音薩克斯風與絃樂團的協奏曲 (1934) / 亞歷山大‧葛拉祖諾夫
改編給中音薩克斯風和薩克斯風重奏團 / 尚馬利‧隆德克斯
亞歷山大‧葛拉祖諾夫是一位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師和指揮家。他在1906年至1917年間擔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後參與重組彼得格勒音樂學院和後來的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並繼續擔任院長直至1930年,之後葛拉祖諾夫離開蘇聯,前往歐洲和美國,最後定居在巴黎。
這首《降E大調薩克斯風協奏曲》是葛拉茲諾夫晚年旅居巴黎時,由薩克斯風的音色魅力引發靈感所寫下兩首作品之一,而這首協奏曲更是堪稱在所有古典薩克斯風曲目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於西元1934年完成,獻給當代重要薩克斯風演奏家席格‧拉歇爾,隔年也由拉歇爾進行首演。這是一首單樂章的薩克斯風協奏曲,但是以結構來看仍然遵循古典樂派協奏曲形式創作,分為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行板(Andante)與快板(Allegro)三個樂段。